第51节(1 / 2)

王女韶华 溪畔茶 2852 字 28天前

承恩公亲切地称呼她:“贤侄——”

沐元瑜一呆,忙摆手:“国公爷,使不得,这可错了辈了,晚辈当不起。”

她跟李飞章说话时看着像是平辈论交,那是因他天生一副不靠谱的调调,其实两个人并不是一辈的,朱谨深管李飞章叫“舅舅”,她要是跟李飞章平了辈,那跟朱谨深又怎么算?明摆着占皇子们便宜。

承恩公也反应过来近乎套过头了,干咳了一声,换了称呼:“——沐世子,你分明知道,又何必跟老头子打马虎眼?你我开诚布公地谈一谈罢。”

沐元瑜才叫他诈了一道,肯跟他坦诚就见鬼了,笑一笑道:“国公爷,殿下们的事,别说晚辈不知道,就是知道,又哪里好多嘴呢?我只是受国舅爷之托,来送个信,现在信送到了,晚辈也该告辞了。”

想了想,她还倒打了一耙,“国公爷是殿下们的外家,您知道的事,当然远比晚辈为多,不知为何倒要来问晚辈,可算问道于盲了。”

承恩公叹了口气:“老头子若真知道,自然不来问你了——沐世子,有些旧日的事,你恐怕是不知道的,所以才会这么说。这样罢,我都告诉了你,只与你换一句准话,如何?”

这准话自然是朱谨深到底是不是决意就藩了。

沐元瑜心中一动,听承恩公的话音,好似作为大皇子的外家,他曾经与朱谨深发生过什么嫌隙似的——或者也可能是朱谨治与朱谨深之间,这导致承恩公虽然选了边站,但朱谨深却不接受,而且拒他于千里之外,以至于承恩公这样的老谋之人,连最基本的脉都摸错了,搞了个南辕北辙。

——他要是一股脑把注全部压死在朱谨深那边,等过两年朱谨深利落走人就了藩,他这错队站的,竹篮打水一场空,真是能把自己呕出血来。

坦白讲,承恩公这个提议还是挺有诱惑力的,能多了解一点朱谨深,对她往后要走的路也有好处,但犹豫了好一会,她还是摇摇头拒绝了:“国公爷见谅,这应当涉及殿下的私事罢?如果殿下想让我知道,早晚有一天我会知道;如果殿下不想让我知道,那么我也不想背地里拿条件交换去打听什么。假使殿下有一日听闻,晚辈将无颜以对。”

她并不着急,只要她在京一日,就是安全的,说好了习学几年,滇宁王要是想提前召她回去,除非称病,他敢这么干,她就敢忽悠皇帝去要一堆官员太医什么的同行——滇宁王已经领教过她伪奏的胆量,短时间内不会糊涂到再来刺激她。

朱谨深的身体是另一重拉长战线的因素,不管怎么样,总得他先看到康复起色的希望,才会有余力想下一步,否则他不急,他们这些——咳,急又有什么用?

承恩公在心里皱了皱眉,这样沉得住气,怪道儿子回来说这小孩子厉害。

按说李飞章已经传了信回来,他未必得再要沐元瑜的肯定,但他已经错判了一回,不能再错第二回了。他的想法又与沐元瑜不同,皇子们一日日长大,争斗必将日趋尖锐,没有多少时间留给他犯错了。

沐元瑜站起躬身拱手:“晚辈不知国公爷想做什么,但不论要做什么,我们总都盼着二殿下早日痊愈,这一点上的敬望之心,晚辈想应该都是一样的罢。”

在下注这件事上,就算他们下的是同一个人,但路线并不一样,承恩公府明显是投资,而她的话,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,其实近于养成,这是年龄带给她的独有优势,所谓三大铁之一,一起同过窗嘛。

所以短时间内他们很难有什么交集合作的机会,归根结底,核心点在朱谨深身上,他无意,她跟承恩公府打得再火热也是没用。

她再度提出了告辞,承恩公再倚老卖老也没法强留她下来,无奈只好送客。

**

不管沐元瑜与承恩公府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思,在保密朱谨深有意就藩这一点上,双方是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高度一致。

不可说,不可说,说了大家只有散伙。

但两方都不知道的是,这个主意已经有人打上了。

沈皇后会动这个念头,其实跟两方还都有点关系。

华敏知道沐元瑜参李飞章的真实用意是什么,沈皇后作为幕后的人,自然也知道。那一巴掌还在华敏脸上的同时,掌风也是带在了她脸上。

虽然并没有人知道,但她确实感觉到了痛,以及由此而来的焦躁。

事情总是脱离掌控的滋味很不好受。

不能再拖了。

日子往后拖一日,对她就不利一日,因为那意味着朱谨深又多活了一日。

国朝立储的程序其实是不复杂的,从嫡从长,储位目前所以在有好几位皇子的情况下还空悬,最大的原因是朱谨深多病,而他多活一日,他在这方面的缺陷就减弱一点,在朝臣心中的分量就加重一点。

沈皇后现在只能庆幸自己下手够早,早早见机给朱谨深盖了个脾性恶劣的黑章,才算从他身上给己方找补了些优势回来。

但这不够,不足以抵消掉他嫡出及排行居上的绝对法理。

如果哪日议储,哪怕他还剩一口气,都绝绕不过他。

沈皇后想等朱谨深下一次犯错,但她没有等到,她先等到的是他和滇宁王世子“言笑无忌”的信息——朱瑾洵回来告诉她的。

她若继续这么干等下去,到底是朱谨深再次犯错来的快,还是他和云南那股军权势力彻底勾连在一起来的快?

不乘着朱谨深这回惹怒皇帝一气将他按下,她还有没有下一次机会?

沈皇后转动着手腕上滴翠般的玉镯,下了决心。

作者有话要说:我丢稿了,好心痛,我是平板在后台码,切过去网页查个词,再切回来没有了,整个app程序关掉了,全部重新进,泪奔,赶着回忆了一段,所以今天少点哈——嗯,我知道大家其实也习惯了我的短小→_→

☆、第62章 第 62 章

翌日。

雪后的这一日是难得的晴好天气,朝阳一早就升起来, 金灿的阳光毫不吝惜地洒落在皇城之上, 宫禁内主道上的雪已差不多扫净了, 只有重重屋檐上的积雪还闪烁着晶莹的光。

沈皇后严妆翟衣, 头戴着九龙四凤冠,在宫人的簇拥下,踏过干冷的条石宫道,走进乾清宫内, 向刚下了早朝的皇帝大礼参拜, 进表谏言,请于腊八祭祖日,为诸皇子行冠礼,以慰祖先。

帝后般的这番奏对以飞一般的速度传到了内阁, 六部, 乃至整个朝堂。

朝臣们闻得此事,皆对沈皇后称颂不已, 以为“贤后”。

要为皇子们行冠礼这事,打从大皇子朱谨治十五岁起, 朝臣们就开始上书了, 直到如今,吵嚷了好几年,与皇帝不断互相博弈。

最起初是请立太子,那时朝臣们尚不知朱谨治脑有疾的事,只隐约听说长皇子不太聪明——不太聪明有什么呢?本朝立长从来优于立贤, 长只有一个标准,人人都看得到,贤可扳扯的花样就太多了,易使龙子相争,国朝不稳,所以历代以来在明面上的规矩几乎都以长嫡为先。

皇帝当时被逼到没有办法,只能将一直藏于深宫的朱谨治拉出来在几个九卿重臣面前亮了亮相,重臣们都惊异沉默了——不聪明和傻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,不聪明无非庸碌,弄个晋惠帝上台,那是等着重演八王之乱。

重臣们消停了一段时间,同意了立储一事再往后等一等,朱谨治的脑疾一直在治疗中,他比常人的成长要缓慢许多,但比他自己小时候还是有进步,渐渐能分清人,简短的一点应酬对话也能撑住,也许哪日找到个神医,能彻底把他治好了呢;排在他之下的朱谨深是差不多的问题,一个体弱多病的皇帝一样非社稷之福;至于皇三子和皇四子,连越两个无过错的嫡兄立到他们本身就是一项争议非常大的事,就不说朱谨深了,连朱谨治在朝中都是有支持者的,届时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,而只要上面两个嫡兄还在,这场口水战可能都不会有落幕的一天,自然也争不出个结果来。

重臣们退了一步,不表示皇帝从此就耳根清净了,因为言官们是不会放过这个既能表忠心又能怼皇帝的好话题的,几年间都一直陆续在上书,加上重臣们也认为缓立太子是一回事,而皇子们正常的人生大事是另一回事,不能为此都耽误了罢,比如行冠礼——朱谨治翻过年就二十了,就是按古礼也该行了,再往后拖,难道要说他二十多岁了还不算成年人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