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完“富士通杯”半决赛后,李小强回到国内。
回到国内后的李小强,他迎来一段赛程相对空闲的时间。
在整个7月份,国内国际棋坛当然还有其他围棋赛事举行。国际赛场除了刚刚结束的“富士通杯”半决赛外,另外就是第2届“lg杯”综合预选。国内赛场则有“国手战”预选,“棋王战”预选以及“围甲联赛”等比赛。
只是这些比赛李小强大部分都不需要参加。作为中国围棋等级分第1人,李小强当然能获得“lg杯”的免选资格。另外李小强还是国内“国手”,“棋王”这两个头衔拥有者,这两个比赛的预选赛他也不需要参加。因此在“富士通杯”决赛以前,李小强除了有几盘“围甲”的比赛要下,就没有其他比赛可以参加了。
“这比赛多了很烦,比赛少了也无聊啊。”
中国棋院,李小强看过一盘马小飞和常韧圣的比赛后,装模作样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自从击败李石佛首次闯入世界大赛决赛,常韧圣看上去状态颇佳,在各种比赛中不断听到他赢棋的消息。但有人并没让他专美于前,在最近这段时间同样展现出绝佳的竞技状态,这个人就是马小飞。
今天这盘棋是“国手战”预选赛的半决赛,虽然还不是最后的“挑战者决定战”,但是从目前的趋势来看,他们俩谁赢下这盘棋,谁就很有可能获得向李小强“国手”的挑战权。
不仅是“国手战”,“棋王战”的情况差不多也是这样,在“棋王战”中马小飞和常韧圣分别镇守上下半区,到目前为止两人同样是一路高歌猛进。他同样很有可能在最后的“挑战者决定战”中相遇。
目前国内棋坛的格局基本上是这样的:可以说李小强已经建立起一定的统治力,在四个挑战制头衔战中,李小强拥有“天元”,“国手”,“棋王”三个头衔,另外一个“名人”头衔在马小飞手中。
除了这4个挑战制头衔外,李小强还是“十强战”冠军,常韧圣是“倡棋杯”拥有者。今年的tv杯”在俞彬手中,另外一个快棋赛“nec杯”冠军被马小飞获得。
无论从等级分来看,还是从拥有冠军的数量来看,可以说李小强“第1人”的位置已经稳固。但谁是中国棋坛第2人呢?目前马小飞和常韧圣竞争激烈。
虽然从长远来看,马小飞应该是竞争不赢常韧圣的,毕竟常韧圣的年龄优势摆在那里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今年已经34岁的马小飞依然处在自己的巅峰,甚至看不到有任何衰退的迹象。
比如今天这盘棋,马小飞的飘逸对上常韧圣的厚重,两人都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,两人高水平的发挥让李小强看了都大呼过瘾。最终还是马小飞显得技高一筹,他在今天的比赛中战而胜之。
“后世都说棋手一过30就不行,这种观点明显是扯淡吧?马小飞他们的情况,和后世棋手他们的情况到底哪种是正常呢?我认为马小飞他们的情况才算正常,后世棋坛那种现状反倒是不正常。。。”
自从成为世界棋坛六冠王以后,李小强就经常想这样的问题。其实无论从哪种逻辑来分析,后世那种情况都应该不合理。有人为“棋手一过30就不行”找了一条理由,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是后世整体水平提高了,大家的竞争太过激烈,所以才导致这种现象。
要怎么说呢?李小强认为在所有理由中,这应该是最没逻辑性的一条。棋手的运动生命和竞争激烈有什么直接关系吗?
日本“六超时代”的竞争激不激烈?其实真要说起来,日本的“六超时代”和后世的棋坛现状最像,同样是一大群人水平相当,同样是竞争相当激烈,但人家“六超”的运动寿命为什么能那么长?
李小强甚至进一步推断,都说“六超时代”其实是围棋整体水平的一个低谷,这个时代往前比不上吴清源,坂田荣男等人,往后比不上大小李古大力等人。仔细想一下的话,应该说这种说法还是很有一定道理的。这甚至是围棋水平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。
在中古棋的发展史中,也有2个和“六超”类似的时代。一个是在明末清初,在黄龙士横空出世以前,那个时候的中国棋坛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,不过等到黄龙士一出世呢,大家发现那个时候的围棋水平并不算高,至少和黄龙士相比有一定的距离。
另外一个则是在范,施之后,清代中后期的中国棋坛,那个时候中古棋的整体水平也呈下降趋势。但水平不行归不行,在晚清的国内棋坛,那可是有“十八国手”的称谓。换句话说,那个时代的中国棋坛也可以称得上是群星璀璨。
“前黄龙士时代”群星璀璨,但整体水平不行。
“后范,施时代”群星璀璨,但整体水平不行。
“日本六超时代”群星璀璨,但整体水平好像也明显偏低。
和这3个时代最像的是哪个时代呢?那。。。那当然就是后世的世界棋坛。
想到这里连李小强自己都吓了一跳。说好的“进化论”呢?说好的整体水平在逐渐提高呢?这些很可能是凭空臆断,只是大家想当然而已。
真正最合理的推断是:后世的围棋水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,反而由于天才的缺失,由于大家都在下功利围棋,围棋界的整体水平反而在扁平化,庸俗化。反而可能处在一个整体上较低的水平。
李小强当然不敢说自己的推断一定是正确的,他只是觉得自己的推断非常符合逻辑而已。至于真相到底是怎么样?李小强很想到时候亲自去了解了解。
“20年!如果想真正了解后世棋坛的真相,我至少还要保持20年的巅峰状态!这个目标看上去还是有点难啊。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