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记(三)(1 / 2)

大清弊主 塞外流云 1693 字 1个月前

康熙亦是默默的听着,海外征伐,以掠夺为主,循征伐倭国赔款开埠的前例,这倒是大为可行,既无穷兵黩武之忧,亦能为大清谋得巨额财富,实是一举两得,不过,老十四提议占领南洋诸藩后大举移民,他却是有些不解,南洋诸藩属国与南洋未开化之土著不可同日而语,如何不能汉化?再说了,大清如今哪有如此多百姓可移民?

再有大清所有的部队更换火器,那得多少银子?南非有必要如此急迫的征伐吗?老十四为何对南非如此重视?矿藏?西非的金矿亦未见他如此上心。

简亲王雅尔江阿、裕亲王保泰、显亲王衍潢三人却是心急,贞武为何闭口不提海外封国的事情?

贞武略微休息了一阵,又才开口道:“大清虽是征伐不断,却并不影响国内民生经济,如今大清已有盛世迹象,整饬吏治,已是刻不容缓。

正所谓日盈则昃,月满则亏,纵观历朝历代,并不乏盛世,何以仍难逃改朝换代之命运?究其亡国根源,都是因吏治败坏而导致人心尽失!

善治者治吏,不善治者治民,为君者莫不知之,然历朝历代之吏治却难以始终如一,远的不说,明初整饬吏治最严,至中后期仍是贪贿成风,吏治腐败到了极点,以致内忧外患,终失其国,究其原因,朕认为,不外乎两点,一则是人性,二则是制度。

历代开国之初,之所以吏治清明,一则是从严治吏的结果,一则是天下初定,民不聊生,难以腐败,纵使有,亦极为有限,不足以丧失民心,动摇国本。

国初的轻徭薄赋,与民休养生息,必然使的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,一俟天下太平日久,则必然出现安定繁荣之景象,生活富足,必然由富生奢,由奢生骄,继而竞相攀比,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的奢靡骄侈之风,此皆是人之天性使然。

当社会奢靡骄侈之风盛行,官员岂能甘于清贫?自古以来,皆是官贵民贱,十年寒窗苦读,一朝出人头地,所得俸禄却仅够温饱,眼见士绅商贾穷奢极欲,竞相攀比,官员心中如何能平?心有不平,必然促使官员贪贿以骄奢,骄奢思欲、纵欲生贪、贪则生腐、腐则民心尽失。

明太祖严刑酷法以整饬吏治,之所以难以长久延续,便是违背了人之本性,官员也是人,而且是人上人,当整个社会经济大为繁荣之后,岂能奢望官员仍然安守清贫?”

听到这里,康熙不由微微点了点头,原本以为老十四给官员俸禄翻了一倍是为了笼络人心,不想竟是为整饬吏治埋下的伏笔,看来增加官员俸禄,海外圈地以为官员谋福利,发行银元,废除火耗,工商杂税革新,这都是一环套一环,冲着吏治整饬而去的,难为他竟能从人性出发来考虑吏治的问题,这也算是别开生面了。

张鹏翮、马齐等一众上书房大臣听的亦是分外上心,历来吏治都是最为头痛之事,倘若贞武能够在整饬吏治上别开蹊径,实则是大清之福,天下苍生之福。

略微歇了歇,贞武才接着道:“整肃吏治,必须长抓不懈,不能人亡政息,不能半途而废。所谓制度,包含几层意思,一则是整饬吏治必须形成制度,代代延续。

二则,具体惩治贪腐亦须形成制度,必须尽力剥夺官员贪贿的可能,限制官员的权利,例如废除火耗,杜绝胡乱摊派,消除名目繁多的各种苛捐杂税。再则便是监督,缺乏有效监督是官员贪贿的主要原因,如何监督官员贪贿,须得众卿群策群力。

不过,必须坚决杜绝因为监督地方官员而妄增官员,以致机构臃肿,人浮于事,重蹈宋朝之覆辙,朕认为以地方士绅或是候选官员配合京报、宁报等报刊进行监督最为理想,要大力培养士子缙绅关心国事和地方事务。

总而言之,整饬吏治,必须从两方面入手,一则是增加俸禄和福利,保障官员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,二则是加强管理和监督,对贪贿之官员,毫不手软,给予严惩,轻者革职,永不叙用,重者抄家流放直至处斩,绝不姑息。

捐纳制度必须废除,大清如今有‘四大恒’和‘晋和盛’票号,徽商的联合票号‘徽昌源’朕已经赐名,不日就会开张,即便是仅有此三大票号,朝廷在拮据之时亦可向票号借贷周转,无须再开捐纳。

关于缙绅,朕额外提一下,缙绅可谓是大清不拿俸禄不在编制的官员,县以下统治秩序的维护基本上是有赖于缙绅宗族,地方的稳定与发展,行为规范之约束,地方教育,公益事务等等皆离不开缙绅。

朝廷必须重视缙绅在地方的作用,善加引导和褒奖,提高缙绅参与地方政务的积极性,当然,对包揽讼诉,为富不仁,横行乡里的劣绅亦须严加惩处。”

这是贞武第一次明确的提出要高薪养廉,要限制官员的权利,并且要将整饬吏治形成制度,代代延承,长抓不懈,康熙听的亦是大为赞赏,这的确是个好法子,必须形成制度,作为祖制传袭下去。